6月5日,经历了一场阴雨天气之后,亳州市大批收割机趁晴下地,在“收麦如救火”的三夏时节,展开大规模机收作业。
或粉碎还田或打捆再利用,对于秸秆,农户有了新选择。禁烧监督员或穿行田间地头或“安营扎寨”驻守村庄各个角落,在服务村民的同时,确保麦收防火安全。
监督员朱红海演示村里的自制灭火装置
打捆机将散落的秸秆打捆
大学生村官武梦芳用12厘米红本本量麦茬高度
秸秆变废为宝 打捆机受欢迎
6月5日,在谯城区立德镇乔楼村,66岁的村民乔同伦蹲在地头看着联合收割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随着联合收割机驶出麦田,一辆麦秸秆打捆机接班“上岗”,将散落的秸秆一一收集起来,随着机器向前行驶,秸秆被捆成一个个长方体草块落在地上。
“今年真方便,机器一下地,连收麦带清理麦秸,一次性完成。”乔同伦说,去年村里没有打捆机,村民们清理出来的麦秸都是扔到地头的沟里,今年村里有了5台打捆机,麦子收完直接将秸秆打捆运到村子附近的麦秸收购点,省了他不少事儿。
村支书郝建光刚好巡查至此,他告诉笔者,村里的打捆机都是村民自己购买的,农机手给麦秸打捆,村里一亩田补助给他们20元钱,他们将收集起来的麦秸运到收购点自行售卖,村民不用花一分钱,所以村民都排着队等待麦秸打捆。
“现在提倡麦秸粉碎还田,这对于种玉米的村民来说是个不错的方式,但对我们这些种大豆的村民来说,更愿意将麦秸打捆清理出去,这样种植起来更方便。”村民乔同伦说。郝建光说,其实村里有5台大豆精播机,即使将秸秆粉碎还田,也能轻松完成播种,但因需要花费一些资金,一些村民还是选择了将秸秆打捆运出再进行播种。目前立德镇有6个麦秸收购点,由收购点负责将这些秸秆运到一些企业进行再利用。
党员服务队 穿梭田间保夏收
在立德镇立德村一块麦田里,一台收割机驶过留下整齐的麦茬。该村大学生村官武梦芳身穿镇里统一制作的迷彩服走进麦田,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红本,蹲下,将手中的红本本放在麦茬中间量了量。“嗯,没有本子高,过关!”武梦芳默念道。武梦芳告诉笔者,这个红本本长12厘米,是镇里统一制作发放给村干部和监督员的,这让他们在记录农户麦收情况的同时,还可以拿这个本子随时检查小麦收割后的麦茬高度是否过关。
武梦芳说,为保证麦茬高度符合规定,镇里要求每个农机手缴纳2000元的押金。“看,每个收割机上都插着一个小红旗,这些都是缴了押金的,没有小红旗的不许进入麦田。”武梦芳指着正在工作的一台收割机说。
在武梦芳巡逻的麦田附近有一个红色的帐篷,禁烧监督员朱红海坐在帐篷下的藤床上,他已经在这里住了两晚,前一天刮大风,他半夜被冻醒,到现在都还没合眼。
在朱红海面前停放着一辆农用三轮车,车上放着一个塑料圆桶。“这是我们自制的灭火装备。”朱红海起身拿起三轮车上的一个铁管说,“这是水枪,启动桶上的发动机,水就从水枪内喷出。”朱红海说,这样的装置每村都有,在该村有6个。村里年轻党员组成了应急服务小分队,他们会开着装有自制灭火装置的农用三轮车在村里巡逻,一旦发生意外火灾,巡逻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前去救火。
规定时间完成夏种 可得奖金
在微风的吹拂下,成熟的麦田似金狮起舞,一波推动一波,随着收割机穿过,麦浪顷刻消失。乔楼村种粮大户雷玉龙家中的180亩小麦正在收割,与此同时,在已经收割完毕并将秸秆粉碎还田的土地上,播种机也开始工作。
“如果不是下雨,两天就把小麦割完了,今天是第三天,麦子割完接着就是抢种。”雷玉龙说,赶在6月10日之前完成麦收夏种并合理处理好秸秆问题的农户,村里每亩田奖励10块钱种子钱,这让村民们更是抓紧时间抢收抢种。
乔楼村村支书郝建光说,这是立德镇鼓励农户抢收抢种的一项措施,村里每天都会对完成麦收和夏种的农户进行统计,对完成任务的农户,不等镇里拨付,村里会第一时间将奖金先预付给他们。
得知雷玉龙100亩的农田现在已经完成播种,郝建光将1000元的奖金预付给了他。郝建光说,截至6月4日下午,该村11000余亩小麦已收割完成2200亩,完成夏种300余亩,预计在6月10日前,将有约6000亩农田完成收割与夏种。(曾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