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谯城区孙玉林:五旬父亲割肝救子 病房上演同“肝”共苦
发表时间:2020-08-07 15:30:00来源:亳州文明网

  人物简介:孙玉林,男,汉族,1969年12月生,谯城区双沟镇贾集行政村黄湾自然村人。

  事迹简介:孙玉林的儿子孙家祥今年14岁,患有先天性脊柱裂,生病住院成了家常事,十多年来,家人始终不放弃治疗,为此借遍了周围的亲戚邻居。两年前,孙家祥突然开始呕血,随后被诊断为肝硬化。医生告知只有器官移植才能救命,因为等待供体时间漫长,孙玉林当即决定给儿子进行活体肝移植,经过13个小时的复杂手术,最终完成了肝脏移植手术。

  正文:

  祸不单行 花样少年突患重病

  孙家祥出生在亳州农村一个贫困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为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住院自小便成了家常便饭,即便这样,家人也从未想过放弃。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几乎借遍了周围的亲戚邻居。然而两年前,孙家祥突然开始呕血,在基层医院对症治疗后依然反复发作,后来转至其他医院被诊断为肝硬化。家人带着孩子到处求医,却始终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案。今年年后,小祥病情突然恶化,几乎每隔20多天就会有一次消化道大出血的情况,每次出血都可能危及生命。

  疫情之下,给孩子看病之路更加艰难,春节之后家人在亳州、北京等地辗转,3月份来到安医大一附院就诊。“肝移植可以彻底治疗肝硬化,而且术后供体和受体肝脏都可以生长到正常状态。”安医大一附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赵红川说。但移植首先要面临的是肝源问题,是等待符合配型的肝脏捐献还是由亲属捐献做活体肝移植?

  时间紧迫 父亲舍身割肝救子

  “等别人捐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孩子等不及。”孙玉林和妻子决定,用自己的肝脏为孩子做移植,但是这个时候两人却有了分歧。孙玉林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妻子觉得应该由自己给孩子捐肝。但孙玉认为妻子身体不好,自己才是捐肝的合适人选。最后,两人都做了匹配检查,由于妻子身体条件不允许,最终还是由孙玉林给孩子捐肝。

  经过器官移植团队一系列检查准备之后,历经13个小时的复杂手术,最终完成了肝脏移植手术。“不担心以后的生活,钱没了可以再挣,孩子的健康最重要。”躺在病床上的孙玉林乐观的说道。生活中的孙玉林是一个不善言辞的父亲,这一次为了安慰儿子,他展现出如山父爱温情的一面。“我的身体没什么问题,我也不怕,只希望他能健健康康地长大。”

  主治医师介绍说:器官移植是生死手术,也是救命手术,活体肝移植技术难度更大、手术风险更高,是考验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操作,术中既要保证供体安全,又要保证受体肝脏“够用”。这个历时13个小时的手术,最终完成了一位伟大的父亲救子的心愿,令我们医务人员感动。

  政府帮扶 走上脱贫幸福之路

  村里了解到孙玉林家的情况后及时将他们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给孙玉林安排了公益岗位,担任贾集行政村光伏电站“看管员”。他说:“感谢政府的照顾,这样我在家照顾儿子的同时还能有一份收入,我每天都会在电站仔细查找及时排查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不能叫光伏电站有任何损失,我这个管理员不能失职,我要对得起国家给我的这个岗位。”

  贾集村党委书记杨建军介绍说,孙玉林全家四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在2017年被纳入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按照扶贫政策进行了危房改造,如今孙玉林全家已经享受到了政府的各项扶贫政策,而且做到了“应享尽享”。在担任公益岗位村光伏电站“看管员”以来,孙玉林工作认真、仔细,每天在照顾好儿子后,就到光伏电站仔细的查看光伏板的每个螺丝钉,一边陪伴孩子上课,一边看好光伏电站,还一边管理着家里的农田,是一个好村民更是一位好父亲。

责任编辑: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