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个烈士纪念日之际 追忆亳州烈士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发表时间:2014-09-29 08:13:00来源:亳州文明网

  编者按:他们,用生命捍卫了领土和主权;他们,用鲜血换来了祖国繁荣的今天……时光荏苒,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怎能忘记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我们怎能忘记在保卫祖国、争取自由的战斗中那一张张曾经鲜活的面容?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以纪念那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在第一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重温英雄故事,缅怀先烈。

  碧血丹心家国梦

  首个烈士纪念日之际,追忆烈士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8年的艰苦岁月里,中国人民全民参战,为保国土、捍主权、争自由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侵略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

  罗会廉,1913年出生于贵州省普安县,接受过高等教育。1941年12月2日,罗会廉奉命化装前往敌占区萧(县)砀(山)检查情报工作。当晚住在涡阳石弓山附近,被汉奸发现向敌伪军告密,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遗体被运回指挥地蒙城王楼,时年31岁。

  罗会廉:智勇双全的侦察奇兵

罗会廉遗像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为罗会廉题词

  在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创建了情报工作网、策反过国民党一个团、多次出色完成情报搜集任务……在当地对敌斗争中,罗会廉这个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罗会廉被敌人包围后宁死不屈,在突围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

  贵州小伙皖北抗敌

  虽已是初秋时节,但院内依然是满眼郁郁葱葱的绿色。在蒙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一个个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过的英雄的名字映入眼帘。罗会廉便是其中一位。

  罗会廉1913年4月25日出生在贵州省普安县楼下河畔一个乡绅之家。他聪颖好学,15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兴义县中学。那时正是军阀混战、灾难不断的动乱年代,罗会廉亲眼目睹了一个年龄较大的同学为抵制抓丁派款被枪杀的惨景。从那时候起,他在心底埋下了对罪恶社会的仇恨。

  1934年秋,罗会廉考入暨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大学里,他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进步人士的影响和启迪,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暨南大学肄业后,罗会廉到淮南铁路工程处任职。

  在国家存亡关头,罗会廉毅然抛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安逸的工作环境,只身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革命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年后,他被派往豫皖苏边区任新四军游击支队侦察参谋。

  “化装大师”屡立战功

  在敌后艰苦的斗争环境里,他积极开展侦察工作,建立起情报网络。为培养更多的侦察人员,罗会廉经常到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抗大四分校给学生讲授侦察知识,为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做出特殊贡献。

  在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初创阶段,新四军游击支队处于敌伪顽匪的军事围困、经济封锁之中,环境恶劣,战斗频繁,侦察任务异常艰巨繁重,而侦察人员却又很少。罗会廉时而化装成商人,时而化装成农民,时而乔扮为敌军,每次都较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为我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减少兵员损失提供了大量的情报。

  在罗会廉的培训下,豫皖苏边区的侦察队伍迅速成长起来。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将军在回忆罗会廉时说:“他化装什么人就像什么人……他带领的侦察队有时穿便衣化装商人深入徐州、宿县、蚌埠等敌伪据点侦察,取得第一手材料。在战斗前总是他率领侦察队或骑兵连预先详细了解情况,为建立根据地、歼灭敌伪军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

  “皖南事变”后,罗会廉任新四军四师四科代理科长。这时,国民党军队已形成对新四军四师的军事包围,为避免“皖南事变”的悲剧在皖北重演,罗会廉接受了策反国民党九十二军四二五团的艰巨任务。

  当时,四二五团驻守在涡河南岸。罗会廉打扮成商人,巧妙地穿过顽军的道道封锁线,两次找团长兼第五总队指挥官同时也是地下党员的陈锐霆商讨起义之事。

  陈锐霆回忆起他与罗会廉第一次会面时的情景时说:“我俩相处虽然只有两个日夜,但谈的问题很多。他有渊博的知识,对马列主义革命理论、时事政治、党的政策了解得既多又很深透,他的风度俨然是一个学者。他不避艰险、英勇机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一下子就感染征服了我,使我有相见恨晚之感。”

  终于,在他的努力下,国民党四二五团在新四军四师战斗失利时提前进行了起义。

  英雄精神永垂不朽

  1944年8月,罗会廉随部队返回津浦路西后,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就把豫皖苏边区情报网络恢复建立起来,为战斗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情报。

  “我的父母在革命中相识、相爱、相恋,1942年在组织的认同下结为夫妻。” 今年70多岁、在上海定居的罗会廉的儿子罗承廉说,父母新婚第二天,父亲就匆匆离开返回部队,继续投身战斗。1944年3月,罗承廉在当时的四师十一旅的卫生部出生,直到出生10天后,罗会廉才赶回看了儿子一眼,然后又匆匆离开。

  1944年年底,抗日战争已经到了最后阶段,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正当不满周岁的罗承廉和母亲一起等待父亲凯旋时,等来的却是壮烈牺牲的噩耗。

  1944年12月2日,罗会廉带领6名侦察员受命到萧县执行任务,当晚住在永涡县石弓集南高楼庄。这一消息被伪保长获知,密告了驻在临涣集的日伪军。拂晓前,日军一个大队及伪军共300余人包围了高楼庄。战斗持续一个多小时,敌人越来越多,罗会廉他们数次突围均未成功,终因敌我力量悬殊甚大而全部伤亡,罗会廉牺牲时年仅31岁。

  “这个消息对于母亲许璞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痛不欲生。”罗承廉说,因父亲是贵州人,母亲是安徽人,彭雪枫师长曾亲自帮其取名罗贵安,也寓意革命胜利后,人人都可以富贵平安。但父亲去世后,母亲许璞为了纪念父亲未完成的革命事业,给其改名为罗承廉。

  罗会廉牺牲后,新四军第四师和当地民众隆重地召开了追悼会。罗会廉烈士被安葬在新四军第四师师部驻地,也就是现在蒙城县坛城乡王楼村。为铭记烈士功绩,新四军第四师首长、司令部和政治部及当地民众敬立了墓碑。

  在零散烈士墓迁移中,罗会廉的墓碑已被迁移到蒙城县烈士陵园。墓前遍植了青松,浓郁的青松四季翠绿。记者 李锦文

  过家和:蒙城最早的共产党员

过家和烈士

  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解放了全中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烈士档案

  过家和(1908年—1945年),又名过一民。蒙城县楚村镇大过庄人。蒙城县最早的共产党员。战争期间,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多次立下重大功劳。1945年,在蒙城县双涧集东谭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7岁。

  在蒙城县楚村镇蒙凤公路西100多米的地方,有一处烈士墓地。院内松树静谧,墓前立有一石碑,上刻薄一波题字:“过家和烈士之墓。”烈士墓占地近百平方米,掩映在一棵绿树下,从远处看如同一个小树林。

  加入共产党,播撒革命火种

  1908年,过家和出生于蒙城县楚村镇一个农家小院,父亲过之栋,叔父过之瀚,于辛亥革命后相继投军,均在冯玉祥部下任要职。

  上学期间,过家和目睹了军阀暴行,激起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和当时许多青年人一样,他也苦苦寻找中国的出路。最终,他认定要救国就要跟着共产党走,团结民众,同帝国主义和军阀作坚决的斗争。

  1925年,过家和参加了“五卅”爱国运动。在北京油印了《告蒙城同胞书》,寄至蒙城,点燃了蒙城革命斗争的火种。

  1927年经郝毅、彭雪枫介绍加入共产党,改名过一民,成为蒙城最早的共产党员。

  创办报纸,营救61名党员出狱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由于学校党员名单落入敌手,过家和被迫离校。

  1928年6月,中共北方局派过家和到山东烟台刘珍年的新编第三师政训处宣传科任干事。他利用机会创办了《渤海日报》,组织读书会,宣传革命,发展党员,并与彭雪枫、李楚离组建了中共烟台特别支部。

  1930年,过家和返回蒙城,继续组织读书会,让学生阅读进步书刊。1931年春,经蒙城县进步人士杨子仪介绍,他到顺河区任区员,配合区长改革旧恶习,并在蒙城南部一带秘密开展农民运动。1933年,他又转入察哈尔省,开始以做税务工作的合法身份从事革命活动。

  1935年,“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爆发,过家和在活动中被捕,出狱后,经叔叔过之瀚(曾是冯玉祥的重要将领)介绍,又转到安国县做税务工作。后来,他利用叔叔过之瀚和爷爷过俊伟(北京草岚子监狱反省院院长)等人的关系,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营救被关押在国民党军人反省院内的薄一波、李楚离等61名“政治犯”出狱。

  秘密组织斗争 不幸牺牲

  事后,过家和回到安徽,在蒙城、宿县等地与彭雪枫取得联系,秘密组织群众开展斗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共产党地下组织和地下党员进行破坏、搜捕,使蒙城地区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

  此时,过家和妻儿为避免迫害,随时变更住所。一次,在街上遇到蒙城县特务队特务头子杨子动,扬子动劝其自首,到国民党政府工作。遭到拒绝后,就暗中监视他的行动。

  9月中旬,过家和由蒙城去上海,途经双涧东谭老荒附近时被特务拦住,因寡不敌众,惨遭杀害,时年仅37岁。1983年,过家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9年11月,过家和烈士墓修建在他的家乡楚村镇大过庄,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薄一波亲笔题写了碑名,“过家和烈士之墓”。

  李从云:大河上架起胜利桥

安放在涡阳烈士陵园的李从云墓碑

  烈士档案

  在涡阳县西阳镇,说起渡口,人人都会提起渡口前的李从云墓。那里已经成为镇里的一个地标和代表。虽然随着零散烈士墓的迁移工作,李从云墓已经迁移到涡阳县烈士陵园内,但每逢过年或清明,在曾经的墓碑旁都会有村邻和家人默默摆上一束鲜花。

  李从云,(1890年-1948年)涡阳县西阳镇人,西阳渡口工人,1948年8月22日组织民工三百多人为解放军架设浮桥三座。后为拆除浮桥及掩护群众被国民党杀害,时年58岁。

  架起浮桥送解放军

  “战争打响前,爷爷就是西阳渡口的一个普通的船夫,每天靠摆渡和一家老小安静地过日子。”李从云的孙子李振贵说。

  平静的日子一直维持到1948年8月22日,淮海战役打响前,解放军队伍路过西阳,后方有国民党反动派追赶,需要尽快渡过涡河。

  因平日里村民都靠坐船渡河,河上没有可供大军通过的浮桥。前方探路的解放军战士找到李从云,希望其能帮忙尽快架起至少3座浮桥,帮军队顺利通过,摆脱国民党追击。

  了解情况后,李从云当场答应了解放军战士的请求,并迅速组织渡口的工人和村里的青年,开始在河上架浮桥。“两天多的时间里,爷爷和300多个工人就架起了3座浮桥。”李振贵说,浮桥架起后,解放军的大部队就来到了西阳渡口,并迅速通过。

  拆下浮桥断追兵

  大部队通过后,李从云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一位解放军将领找到了李从云,希望他能将架好的浮桥再尽快拆除,以便断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虽然知道这样一来,生命会受到威胁,李从云仍毫不犹豫答应了这个请求,又开始动手拆浮桥。

  “大桥拆除后,后方的敌军果然追到了河边,但此时已经无法过河了。”李振贵说,恼羞成怒的反动派当即把爷爷和多名架桥工人抓捕审讯,“是谁让建浮桥的?又是谁组织这个事情的?”被抓捕的第二日,李从云被带到西阳渡口前残遭杀害。

  安葬渡口立丰碑

  “听父亲说,去渡口执行死刑的路上,成百上千的人都挤在两边哭着为爷爷送行。”李振贵说,当时爷爷已经58岁,满头白发,从未当过兵。但走在去刑场的路上时却没有丝毫胆怯,只拜托乡亲们转告家人,要好好生活,有机会的话让几个儿子能从军,保卫国家。

  如今,李从云的坟已经被迁移到涡阳烈士陵园内,每年清明节都会有社会各界和学生们前来祭扫。在西阳镇原墓碑前,每逢节日,也还会有人在渡口前摆放上鲜花水果悼念这位民间英雄。(中国亳州网 李锦文)

责任编辑:尚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