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年味儿的故事
发表时间:2015-02-16 09:35:00来源:亳州文明网

  年味儿是什么?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

  年,不仅仅是一种风俗,更蕴含着世人对过去一年生活的告别,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时代在变,年味也在变。

  几位市民眼中不同时代的年味儿,也许能让你对年味儿有着别样的况味。

 

火红的春节饰品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张延林 摄

  上世纪60年代:“年味儿是难啃的窝窝头和苦涩的野菜”

  “过年的花费,半年的过头。”

  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过年的年味儿,薛养英感慨不已。

  “最发愁就是过年。” 那时过年家里来了客人,小孩都不出来。

  “没有裤子穿,小孩子只能躲在床上。”

  1962年,薛养英23岁。那时已成家4年的她挑起了家庭的重负。当时经济条件不好,都是吃了上顿愁下顿。

  那年春节,薛养英从生产队领取了四斤小麦。回家磨成面后只有三斤多。拿出二斤做了四个大馒头用来走亲戚。剩下的一斤多面,是全家四口人仅存的过年口粮。

  薛养英犯了难。

  万般无奈下,腊月二十七,薛养英摸黑来到生产队村外的麦秸垛,悄悄地蹲在垛边,抓起一把麦秸,细心地找起来。

  薛养英把希望寄托在收过的麦秸垛里,看看能不能找点残留下的麦粒。忙活了一晚上,那个掉了漆的搪瓷茶缸也没装满。

  把找到的麦粒磨成面,和剩下的面一起搀着杂粮做成窝窝头。

  这就是过年的主食。

  过年家里来了客人,拿出窝窝头招待。菜则是一早备下的野菜。

  “提前好久就去找野菜,庄儿附近的野菜早就没了。记得那年我大概走了七八里地才找到。”薛养英回忆道。

  难啃的窝窝头和苦涩的野菜,构成了薛养英对上世纪60年代过年的全部记忆。

  如今的薛养英已是四世同堂,闲暇时间,她常给孩子讲述那充满苦涩的往事。

  上世纪70年代:“年味儿是香喷喷的饺子和捡拾爆竹的乐趣”

  俗话说,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尤其是过年,别的东西可以没有,饺子是一定要吃的。

  对于赵桂莲来说,回想上世纪70年代过年的场景,“年味儿就是那一碗热腾腾的饺子。”

  小时候住在市区席市街,出生于1968年的她,有着五个兄弟姐妹。

  “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流传下的俗语赵桂莲记忆犹新。

  过了腊八,赵桂莲会帮着家人拆洗铺盖。没钱置换新的被褥,就把旧被褥拆开,加一些新棉絮,也寓意着新的开始。

  北方有个风俗习惯,准备年货以及过年时,小孩子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赵桂莲记得,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她,在做年饭的时候不许多问问题,“要多说些吉祥话。”

  经济条件不好,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顿饺子。赵桂莲很期盼过年的那碗饺子。

  家里小孩多,分到碗里也就几个饺子而已。

  “但那时饺子的香味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记忆。”

  袁超杰记忆中的年味儿和赵桂莲有所不同。

  袁超杰是赵桂莲的丈夫。小时候是在农村生活。在他看来,年味儿就是跟一群小伙伴用衣服“蒙着头去抢拾爆竹”的乐趣。

  那时不富裕,但过年多多少少总会买盘爆竹放一放,“希望来年日子能红红火火。”

  除夕夜,家家都把爆竹挂在长长的竹竿上,寓意生活节节高。

  放鞭炮的时候,孩子们一早就聚在鞭炮周围。袁超杰讲述道,竹竿上的爆竹还在炸时,他就用衣服蒙着头,钻到竹竿下面,抢拾未爆的哑炮。更有小伙伴,急着把落在地上还没熄灭的爆竹用脚踩灭,然后得意地放进兜里。

  现在经济上富裕了,买点爆竹玩已不成问题。袁超杰还是怀念小时候捡拾爆竹的乐趣。

  “那时虽然穷,但对于我们来说,过年仍是一件值得期盼的事儿。”赵桂莲最后说。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年味儿是一身新衣服和期盼中的春晚”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渐渐有了改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物质上仍显匮乏,很多人一年到头都是一身行头,只有到过年才添置一身新衣服。因此穿新衣成了那个年代孩子们过年时最大的盼头。

  身为“80后”的马卫星,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就是穿新衣。那时母亲会提前给他买身新衣放在家里,马卫星总是偷偷拿出来穿一下,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叠好放回原处。

  “过年之前,我妈不让我穿新衣服,必须等到大年初一那天才能穿。”马卫星说。过年穿上新衣后,他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不小心把衣服弄脏了。

  同样是“80后”的兰卫影,身为教师的她,想起记忆中的年味儿,她说最爱穿上新衣服去亲戚家拜年,和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黑白电视机在当时还属于“稀罕物”,当时电视信号不好,要不时转动天线,才能看清晰。可这丝毫不影响大家看春晚的兴致。

  兰卫影回忆,当时自己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片段。

  现在兰卫影家里仍保持着这种习惯。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夜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明星同喜同乐……

  “大年初一早上,小孩们都穿上新衣服,跟着大人去拜年。拜年回来口袋里都会装满糖果。我们心里可开心啦!”兰卫影说,过年还有一个盼头,就是能收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

  那时的压岁钱不多,只有几元钱而已,但是能让她高兴好一阵子。

  21世纪:“年味儿是难得的放松和对未来的期盼”

  今年过年李昆鹏准备自驾去青岛。

  他说,出门旅游过年,可以感受他乡别样的“年味儿”,感受不同地域不同风土人情,过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年。

  这已经不是李昆鹏第一次旅游过年了。两年前,李昆鹏一家曾在杭州过的新年。

  李昆鹏是我市一家企业的销售经理,平时工作忙,陪家人的时间少。

  “忙碌了一年就想休息一下,过年对于我来说是难得的放松机会。”李昆鹏表示,今年他和妻子决定带双方老人旅行过年,这样一家人在外地也能过个团圆年。

  每年年末,李昆鹏一家会有个“固定节目”——召开一次家庭会议。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聊各自有趣的事儿,总结一年有哪些收获,讲下新年有啥打算。

  每年的家庭会议,李昆鹏总要记录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这个会议簿记录着我们家庭这些年的变化。平时翻阅下,是很有意思的事。”

  新年,就像人生的一个个驿站,走了一段路,人总要歇一歇。“回顾过去,谋划未来,为下一步的前行积蓄能量,让人生过得张弛有度,这就是我心中的‘年味儿’了”。李昆鹏总结道。

  ■采访后记:

  年味儿是什么?

  年味儿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是屋外弥漫在空气中的一股幽香;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是逛庙会看舞龙吃糖球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一种气氛;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的一份喜庆……

  有人说,年味儿越来淡了,其实年味不是淡了,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味儿有了新的形式和内涵。

  看看过年时,那铺天盖地的年货广告,张灯结彩的高大建筑,打爆的拜年电话,满屏的拜年短信,微信朋友圈火热的祝福,还有那满大街的红男绿女,不都是浓浓的年味儿吗?(实习生 许珍珲)

责任编辑:尚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