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亳州:文化“庄稼”正拔节
发表时间:2019-01-10 09:04:00来源:亳州文明网

  近年来,亳州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为依托,以乡村文化能人为主体,以农民群众为基础,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魅力乡村,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蒙城县王集乡王集社区,村民徐保中正在用快板书的形式,给村民宣传移风易俗“三字经”。

  文化味浓庄稼院

  这两天,在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十河新村,村里的高跷队正在忙着为新的一年的演出排练节目。十河新村由9个旧村子改造新建而成,2016年村里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自从村里有了齐全的文化设施,村民们也把有着百年历史的高跷鬼会这项民间非遗重新又排练了起来。

  村民董文亮高兴地说:“我们搬进了新村,现在广场也大,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也有欢乐了,在广场里扭扭秧歌、踩踩高跷,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现在村里不仅给他们高跷队腾出了一间屋子供他们平时活动使用,而且在资金上也给予了很多的支持。

  高跷队队长孙磊说:“村民们以前农闲的时候没有事情干,要不就是喝酒,要不就是打牌。这两年,随着大伙收入的增加,文化生活逐渐成了全面小康必需品。现在政府对我们这一块有扶持,也重视,这些道具全部是村里面为我们提供资金购买的。现在每到逢年过节,孙磊都要带着队员们在广场上大展身手。现在,村里的高跷队伍也从原来的10多个人发展到了30多人。”

  近几年来,亳州市在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依托县、区专业院团、庄户剧团、草根文艺骨干、广场舞队伍等群体,创作展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开展“千场演出惠民生”送演出下乡活动,把农民朋友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文化活动,送到农家庭院、田间地头。2018年亳州市共开展送戏、送电影进万村、进敬老院,扶贫文艺宣传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近2万次。

  蒙城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苏小梅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美丽乡村、农民文化礼堂都建起来了。需要我们文艺工作者,以及我们当地的热爱文艺的这些艺术人才,来排练精彩的节目,更好的把农民文化乐园给充实起来、活跃起来。”

  同时,为了让这些从泥土中生长出的文化,更好地在泥土中继续茁壮成长。亳州市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文化参与热情,把群众从“文化配角”变成了“文化主角”,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涡阳县丹城镇齐西村几位喜爱戏曲的村民花钱买来了音响设备、道具,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百花豫剧团。剧团成立以来,从在本村演出,现在已经送文化到周边的几十个乡村。涡阳县丹城镇相老家村村民李翠兰高兴地说:“我们村逢年过节有这样的演出平常也有这样的演出,大戏听着很过瘾。”

  看着村民这么喜欢,涡阳县丹城镇百花豫剧团团长秦铁山也感到很满足。他说:“我就觉得在自己家乡给自己的父老乡亲演戏,特别开心。现在剧团队伍扩大了,演员达到了40多人,服装道具都是新添置的,还有了一台演出车。以后我就想把我的剧团再发扬壮大,给乡亲们带来更多、更精彩的节目。”

  不断培育乡村文化的新气息,为乡村输送文化新气象。现在,亳州市已经建成8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市乡镇全覆盖,同时建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92个,促进了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

  文化鼓了咱腰包

  近几年,亳州市着力推进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工程,让老百姓在脑袋“富起来”的同时口袋也鼓了起来,村民们也尝到了文化给他们带来的物质收入。

  皖北地区往年一入冬,一些村民便有“猫冬”的习惯,而如今,村民们却再也闲不住了,遍布乡村的农家书屋成了村民们冬闲的好去处。近年来,亳州市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扶志”“扶智”的作用,让文化鼓起农民的腰包。

  这不,一大早,蒙城县庄周办事处后楼村脱贫户王红星又来到村里的农家书屋,查看芹菜管理方面的书籍。王红星说:“平常农活不忙的时候,空余的时间我就来看看书。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哪个阶段该用啥药,除草施肥都得看看。按照书本上学的技术,现在自己种植的芹菜效益要比以往增加一倍还多呢!2017年她家顺利实现了脱贫。”

  如今,农家书屋不仅配备了大量村民看得懂、用得上的农业科技类图书,而且还为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群众配备了教学光盘,帮助更多的村民了解掌握农村实用技术,解决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疑问难题。

  蒙城县庄周办事处后楼村党委书记白洪波说:“通过来这个地方看,来这个地方学,来这个地方听,能掌握一部分科学知识,丰富村民自己的种田头脑。现在,在亳州的乡村,科学种田的意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村民所接受,农家书屋在引领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也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18年,亳州市又依托实体农家书屋,着力打造数字农家书屋平台建设,方便更多的村民在网上学习科学新技术。”

  家住亳州市谯城区古井镇药王村的蔬菜种植户李景华手机上就有一个在村里农家书屋管理员帮助下载的数字农家书屋APP,现在不要出蔬菜棚就可以学到蔬菜管理技术。通过在农家书屋里学习科技知识,李景华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李景华说:“自从村里开了农家书屋,现在学习黄瓜嫁接和管理技术,现在一亩地黄瓜能卖到两万到三万,效益翻了倍,农家书屋对我们确实帮助很大。”如今,遍布亳州市乡村的农家书屋已经成为了农村政策的“宣传员”、法律法规的“讲解员”、农民致富的“技术员”、新农村建设的“领航员”,农家书屋把文化阳光播撒在乡野村庄,照亮了农民的幸福生活。

  该市文化旅游局新闻出版广电科科长杜东波介绍:目前亳州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299家,基本上实现了每个行政村全覆盖。

  文化浸润百姓心

  如今,亳州市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富裕了村民的腰包,同时也推动了乡村的乡风民风、人居环境、精神生活全面“美起来”、“活起来”,文化也浸润了百姓的心灵。

  在蒙城县王集乡王集社区的文化大院内,60多岁的村民徐保中正在用快板书的形式,给村民宣传移风易俗“三字经”。朗朗上口的快板书也吸引了前来文化大院娱乐的村民。徐保中说:“现在我把党的方针政策、精神文明编成快板,大家听了容易接受。”

  随着现在农村生活越来越好,在一些地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开始抬头,成了乡村中普遍存在的陋习。这几年来,亳州市充分利用乡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大院等宣传阵地,着力破除农村陋习、恶习,让传统美德回归、文明新风传承。

  蒙城县王集乡杨沟村村民王利清结婚的时候,就只有一顶花轿,几只唢呐,没有前呼后拥的迎亲队伍,没有大箱小箱的彩礼,简朴的婚礼现场一样充满了喜庆与欢乐。

  原来,村干部听说村民王利清要举办婚礼,就提前登门道贺并送上了一份礼物——精心制作的村训村规。鼓励他作为年轻人要倡导新风尚,勤俭节约办婚事,于是就出现开头的那一幕。

  为了引导村民养成良好风气,杨沟村根据农村陋习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村里的村训、村规,把克勤克俭、讲卫生、讲文明等新风尚列入其中,镌刻上墙,另外还把村训、村规制作成贺卡,每当遇到村民家里要办红白事,都会提前上门送上一份“文化礼单”。同时,乡里的戏曲爱好者将一些新风尚、新风俗、好人好事编成戏曲,在乡村大舞台上演出,教育村民养成移风易俗、崇德向善的好风气。

  蒙城县王集乡王集村村民马秀荣说:“演的都是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了我们本村的好风气,确实受到了教育。”

  同时,近年来,亳州市还在农村家庭中广泛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不断地培育乡村文化的新气息,在好家风、纯民风中挖掘传统文化意义,为乡村输送文化新气象。

  王集村村民桂晓爱说:“现在农村打骂公婆的少了,争着孝顺父母的多了,好人好事多了,邻里互助的也多了,整个村的风貌比原来好多了。”

  现如今,文化不仅拓宽了亳州市农民增收致富的门路,通过文化的浸润,也在全市乡村中树了正气,清了民风。在亳州的广袤乡村大地上,文化“庄稼”正在茁壮拔节。(谷峰)

责任编辑: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