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乡情悠悠村史馆
发表时间:2017-05-03 10:17:00来源:亳州文明网

  陈旧的农耕用具、老永久自行车、锈迹斑驳的马灯、还可以继续使用的纺车、依稀可以辨认的蝴蝶牌缝纫机、惟妙惟肖的手工粉条加工蜡人作坊,还有记录着烤烟历史的老烟炕及老掉牙的电影放映机……近日,笔者走进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宋老家新村村史馆,仿佛步入时光隧道。在刚刚建立起的村史馆里,存放着大小百余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大多是当地村民自愿捐出来的“宝贝”。

  “建村史馆的初衷,是让后代不忘祖先的辛勤劳作,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牛集镇宣传委员赵淑英告诉笔者,此举既挖掘、保护和弘扬了民间文化,又把往昔的点点滴滴捡回来,留住大家的记忆,还能增进村民团结。

  “你看蜡人馆里的场面,多像我们过去下粉条的情景。”一位七十多岁的村民指着惟妙惟肖的蜡人喜形于色地说,蜡人馆里的干活情形就是他当年亲身的经历,现在下粉条大都用机械了,很难再看到那样的场面……一件件物品承载着历史,一幅幅图片记录了进程,一处处实景浓缩着记忆,村史馆不仅反映出村落的历史文化特征,更注重典型事件和人物等方面内容的展示。

  “我们建起村史馆不仅仅是为了摆设,更主要的是要想办法让其物尽其用。”该村村干部张家庆说,村史馆的建立,是为了让村民们了解村史,留住家乡气息,知晓老一辈人的文化生活,记住乡愁。

  “村史不仅是对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俗演变的记录,更是让村民产生认知共鸣和情感共鸣的具体载体,从而也成为新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村老支部书记王贞福如是说。

  “近几年,镇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依托药都中药材大市场和菜篮子工程,鼓励农民发展种植中药材和蔬菜产业。”牛集镇政府分管农业的负责人闫瑞祥告诉笔者,在调整产业结构后,宋老家的村民们能够及时改变种植模式,迅速富裕起来,年人均收入在14000元左右。如今的宋老家新村,总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安装维修路灯100余盏,对道路进行了硬化亮化,人行道铺设路沿石4500米,建设活动广场;安装雨污水管道7000米;新栽石楠、广玉兰等8000余株,绿化面积达7500平方米。文艺大舞台、村史馆,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一应俱全,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该区一些村居以村史文化为核心,正陆续建立起村史馆,展示旧时生产生活用具、村落发展历史、村里历代名人乡贤、特色传统手工技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村规民约和风土民俗等内容,让本村历史和文化熏陶后代。(武清海 武长鹏)

责任编辑:董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