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蒙城县王俊芳:27年悉心照顾精神残疾婆婆和多病公公
发表时间:2020-12-14 09:54:00来源:亳州文明网

  个人简介:王俊芳,女,1970年9月生,蒙城县楚村镇大刘村人。

  事迹简介:1994年,王俊芳结婚刚刚8个月的的丈夫因车祸离开人世。面对患有精神残疾的婆婆和体弱多病的公公,当时身怀有孕的王俊芳毅然决定扛起家庭重担。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王俊芳将困苦化为力量。当时唯一可以养家糊口的便是家中的四亩半耕地,王俊芳便学会了使用手摇式拖拉机耕种农活。婆婆的间接性精神病隔三差五发作,王俊芳总是护理在婆婆身旁,及时调理好生活,精心照顾。后来,公公又不幸患上脑血栓,行动不便并伴有老年痴呆症。王俊芳没有退缩,无怨无悔地付出着,独自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并悉心照顾公婆。27年的坚守,王俊芳在当地被传为佳话。2019年12月份,王俊芳获评“蒙城好人”及第十一届“感动蒙城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正文: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百善孝为先”。

  在庄周故里——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楚村镇传颂着大刘村农村妇女王俊芳,27年的坚守,无怨无悔的孝敬公婆,撑起一片天,为了有一个完整的家的故事……

  王俊芳,1970年生,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一些,这也许就是她的人生磨难给她留下的烙印。

  27年前,对于王俊芳来说是最痛苦的一年。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初十,结婚刚刚8个月的王俊芳,她的丈夫刘庆广有事外出时所乘坐的货车发生交通事故不治身亡,离开人世,王俊芳悲痛万分。当时王俊芳身怀有孕,她的婆婆早年患有间接性精神病(精神四级残疾),公公身体状况也不太好。

  那时候,婆婆和公公的想法就是怕王俊芳起身改嫁。婆婆和公公一再请求,让王俊芳把孩子生下来养到2、3岁后,把孩子留下来,王俊芳就可以改嫁他人,娘家也是多次劝说让王俊芳早日有个好归宿。善良的王俊芳为了孩子和这个家,她对婆婆和公公说:“我不会离开这个家的!你二老就是我的父母,庆广虽然离开这个家,我要对这个家负责!我要照顾你们二老,我要把孩子生下来养大培养成人!”王俊芳几句话让公公婆婆吃下了“定心丸”。善良、倔强的王俊芳终于也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家人。那一年,王俊芳刚刚24岁。

  当年10月2日,王俊芳生下来一个男孩,这也是她的人生寄托和希望。

  伺候婆婆的确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由于婆婆的间接性精神病,平时一天三次都要让婆婆按时吃药。婆婆的间接性精神病发作时,王俊芳总是护理在婆婆身旁,及时调理好生活,一天三顿饭都要进行喂食,精心照顾着,生怕出现点意外。一年365天,王俊芳从没有出过远门,就是回娘家也都是早去早回,没有在娘家过过夜。正是她的精心照顾,婆婆的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好转。后来,公爹又不幸患上脑血栓,留下了行动不便并伴有老年痴呆症。面对家庭两位老人的实际困难,王俊芳没有退缩,无怨无悔的默默无闻的付出着。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7年来,王俊芳不仅精心照顾着婆婆和公公,还要操劳着四亩多耕地。她学会了原本属于男人干得活,如开拖拉机耕种等农家活。

  27年来,王俊芳为了这个家,挑起了家里的大梁,含辛茹苦地还将孩子培养成一名大学生。现在,王俊芳的儿子刘国军已经大学毕业在合肥上班。

  2000年,正当王俊芳为自己的时出迎来的人生喜悦的时刻,王俊芳感到身体出现异常,经过蒙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这让王俊芳再次感到人生路上的又一次打击……冷静之后,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王俊芳隐瞒着自己的病情,不顾自己患有慢性病的情况,依然坚持精心照顾有病的婆婆和公公,一直到五年后才被婆婆和公公以及自己的娘家知道。几位老人无不心疼地说她;“你这傻孩子,有病咋不说一下啊?”王俊芳却说:“我一直坚持用药,能挺得住!不能让老人家为我操心!”

  王俊芳说到儿子的时候,面带笑容,“儿子很懂事,也很孝顺老人,每次回来都要给爷爷奶奶和我买点好吃的和生活用品,我为了这个家庭再苦再累也值得!”

  大爱之心,心系疫情防控。2020年春节后,王俊芳主动报名参加村里疫情防控宣传和值守。16天里,王俊芳白天挨家挨户发放宣传材料,进行打工返乡人员信息登记,夜间参加村内执勤卡点值班。后来,村干部考虑到王俊芳的身体及家庭公公婆婆的实际情况,只好“强制性”劝阻不让她参加值守。尽管如此,王俊芳依然心系疫情防控,只要把家庭公公婆婆的生活照顾好,在家烧好开水,为坚守疫情防控值守的人员送过去。疫情防控期间,王俊芳为值守人员无偿提供方便面6箱。

  现在,王俊芳的婆婆和公公身体状况良好。每当村里人夸奖王俊芳的时候,她的婆婆和公公都会激动地说:“俊芳真是俺刘家的好儿媳妇!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这个家!俺老刘家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她的恩情!”

  另外,王俊芳还有一手针线活,平日里抽时间自己做布鞋(拖鞋),除了给婆婆公公穿以外,还向村里人送鞋50多双。

  王俊芳,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27年的坚守就是为了有一个完整的家。她的事迹在当地被称之为“孝敬老人的好儿媳”“好心人”。

责任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