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走进涡阳 道德之乡追问“信仰与价值”
发表时间:2018-08-06 08:56:00来源:亳州文明网

  8月3日的涡阳烈日当头,而比天气更火热的是涡阳大剧院内近千位听众心中的信仰之火。当天上午,中宣部第75场“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在这里开讲,近千位听众认真聆听了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董振华作的题为《信仰与价值的追问》的讲座,追问信仰与价值,回望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董振华作题为《信仰与价值的追问》的讲座

  追问信仰 回望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什么是初心?就是信仰和价值。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这个信仰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搞清楚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信仰是什么?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道之不明,何以行道!如果这两个问题没有搞清楚的话,很难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到灵魂深处,转化为现实的实践。”讲座一开始,董振华直奔主题,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立刻把大家吸引了。

  信仰是什么?人为什么有信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共产党人如何坚守初心?随后,董振华先后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信仰的本质是价值问题,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信仰从本质上来讲是思想认识问题。有种说法,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区分开不同的信仰,把宗教信仰当成了信仰的唯一形式,因为中国人没有专门的宗教信仰,就否定中国人的信仰。实际上,中国人即使不需要的专门的宗教信仰,也能够为自己的生命找到安心立命的精神家园。”董振华认为,信仰有很多种,根据追问价值通达信仰的不同方式,可以将信仰大致分为非理性信仰和理性信仰两类。具体来看,非理性的信仰通常是排斥理性的,它不需要理由,是“因信而信”,宗教信仰就是非理性信仰。而理性信仰是以理性为根基,是经过理性反思为真才信,是“因真而信”。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理性的信仰。

  人为什么有信仰?董振华从“个人价值追问”的角度进行了解析。有价值追问就一定有信仰吗?董振华的回答是“不一定”。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信仰,但是有价值追问就有可能导致信仰。人的特性在于他虽然生存于有限非要追问无限,虽然存在具有偶然性非要追问必然,虽然生命是暂时的非要追问永恒,这就是终极关怀。一旦有了终极关怀,就可能会上升为信仰。

  董振华详细解读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他表示,马克思主义是被共产党人所遵循的价值和灵魂,是把造福人民和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作为核心价值追求的主义。

  最后,董振华剖析了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坚守和对使命的追求。他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实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造福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的中国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正是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和价值认同,我们把全国十几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不断创造着“中国奇迹”,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道不离器” 坚守初心

  结合道德之乡涡阳,董振华还从说“道”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他在讲座中表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实践运动、信仰的人,里面都贯穿着一个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道”。

  董振华认为,“道不离器”,马克思主义的“道”,就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仅仅是空谈“主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一个幽灵。所谓“大道之行也”,“道”是用来行的,不行就没有“道”。马克思主义的“道”就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表达、运动实践中,就在每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身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价值追求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正是对资本逻辑的扬弃、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拨乱反正。所谓社会主义,就是把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理性价值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如果制度理念、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是围绕着让社会的整体利益得到有效满足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这样的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

  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董振华认为就是“道器不离”:马克思主义是灵魂,社会主义是载体;马克思主义是价值追求,而社会主义是价值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是“道”,社会主义是“器”。如果马克思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它只能成为空想,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了马克思主义就会丢魂,就会走邪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清晰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无论有多少个理论形态,它的“道”只有一个,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即“行道”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可以有多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正确的模式,只能说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可以而且必须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历史条件、面对的课题和任务、人民的需要和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造福人民的具体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转换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董振华说,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坚守自己的人生之“道”。如果离开了“道”,完全投入对器物层次的追求,最后会被物欲所左右,从而丧失做人之根本,社会的根基也就会动摇。

  实干担当 践行初心

  讲座结束后,董振华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了互动。

  面对当地基层干部“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的提问,董振华认为,一是言传,即要避免教条主义般的空空而谈,以理服人,让大家真信、真懂;二是身教,即坚持自我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引领大家找到高尚的价值追求。针对有网友提出的“共产党人如何坚持初心”的困惑,董振华指出,事无大小,只要当前在做的事情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便不会被现实的各种关系及利益所制约,就能始终做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个坚守初心的共产党人。

  当天,涡阳县近千名党员干部现场聆听了讲座,大家表示,听了这堂生动的党课,更加深刻理解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也让心中的信仰之火更加火热,回去后将结合讲座内容,立足本职岗位,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涡阳县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郑亚君表示,涡阳是老子故里,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道泛兮,岂可左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这个“道”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只要每位党员干部都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正直的人品政德,保持崇高的气节操守,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听了这堂精彩的讲座收获很多,党校是党对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的学校,作为一名党校的教师,更应该具有坚强的党性,做到不忘初心,坚持党校姓党,热爱党校事业,切实当好党的科学理论的布道者。”涡阳县委党校教师王玉恒在聆听讲座后表示。

  “董教授对于价值观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我在基层工作,我们价值观的意义就是为老百姓服务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好,来体现我自身的价值。”涡阳县城关街道办事处创建办主任孙玲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聆听讲座后,涡阳县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讲座使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意义,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所蕴含的信仰与价值,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坚守的初心和责任,大家将把聆听讲座的收获运用到各自工作生活当中,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起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刘景侠)

责任编辑: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