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谯城区十八里镇:养鸡迎来“新机遇”
发表时间:2021-10-21 17:04:00来源:亳州文明网

  自推行“科技特派员”政策以来,谯城区十八里镇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让科技特派员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几天蛋鸡价格在1公斤8元左右,比中秋节稍微低点,还可以,有钱赚。”10月20日,在十八里镇何营村一蛋鸡养殖场负责人孙得强一边捡鸡蛋,一边高兴的说。

  孙得强四十刚出头,养鸡却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孙得强以前在外地开车,跑运输。2005年,刚结婚不久的他,感觉开车不安全,不稳定,在妻子的劝说下,他卖掉车子,筹措点资金,在亲友的帮助下,开始养殖蛋鸡。他投资1万元建了一座养鸡棚,进了1000只鸡苗开始创业。他一边养殖,一边学习养殖技术。一年下来,他净赚了1万元多元。

  初尝甜头的他继续扩大规模。2008年,他加大投资,扩建了鸡棚,投资15万元,进了4000只鸡苗。由于遇到了好行情,收益不错。2010年又发展到存栏8000只鸡。看到了养鸡有钱赚,他的弟弟、妹妹和邻居也跟着他学养鸡。他毫不保留的把技术传授给他们。在他的带动下,何营村成了“养鸡专业村”,存栏达10万余只,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2013年,孙得强遭遇了养鸡以来的一次“寒流”。那年安徽省爆发禽流感,养鸡行业一下子遇到了“寒冬”。行业整体亏损严重,那一年他赔了12万元。其他养鸡户也都损失惨重,大部分村民关了养鸡场,外出打工去了。孙得强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何去何从,他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就此放弃,投资的很多资金都收不回来了。他预测养鸡行业不会就此消沉下去,疫情过后,市场还会逐渐恢复起来。于是,他决定再赌一次。

 

  经过几年的发展,养鸡行业逐渐稳定起来了,虽然市场起落不定,但疾病防治越来越成熟,风险相对小了许多。没有暴利,基本还是赚多赔少。

  “平时按防疫程序做好防疫,主要预防新城疫和禽流感,拉稀等小毛病用中药调理一下就行了。”谈起养殖经验,孙得强头头是道。他平时爱钻研,经常与同行交流学习,积极参加镇政府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不断提高养殖技术。

  站在鸡舍里,闻不到一点臭味。这得益于新上的一套养鸡设备。由于政府对养殖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2018年,孙得强投资30多万元购进了一套养鸡设备。自动上料,粪便落到传输带上自动进集污池。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原来设备比较落后,都是人工挖粪,人工上料,设备跟不上,养殖量也上不去。”孙得强介绍说,现在他们夫妻二人管理着2万只蛋鸡轻轻松松。

  “一棚鸡养到500天左右就要淘汰,产蛋量下降,再养就要赔本。老蛋鸡由于养殖周期长,肉比较好吃,很受市场欢迎。一年下来,也能挣个20多万。还管种田,还能照顾家庭,比外出打工强点。”孙得强对目前的生活感到很幸福。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近年来,谯城区十八里镇坚持党建引领,把人才工作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要求各村党组织严格落实“双培双带”工程。对“土专家”、“土秀才”等乡土人才进行统计,登记造册。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依托“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传帮带,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掌握一技之长,安心家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陈光付)

责任编辑:王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