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灯 传续希望”无障碍电影播放志愿服务项目由谯城区图书馆于2019年12月发起,并于当年“国际志愿者日”正式对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盲生播放。无障碍电影是专为视障人群和听障人群制作的电影节目,通过在电影对白的空白处增补配音解说和增配手语的方式,使视障及听障人士充分了解整部电影的内容,让他们也能感受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享用到文化“大餐”,为他们点亮一盏心灯,传递一份希望。三年多来,项目志愿者每周及重要节日为残障儿童播放一场电影,至今已持续播放电影160余场次,受益师生7000余人次,项目志愿者已有7位带着家人一起签署了眼角膜捐献协议。

  服务残障人群,缩短文化差异

  “走进电影院,喝着饮料,吃着爆米花,欣赏着银幕上精彩的画面……”对于普通人来说,看电影是一件很简单的小事儿,然而对于有视力障碍及听力障碍的人士来说,看电影却成了一种“奢望”。如何让残障人群也像正常人一样享受到文化“大餐”成了摆在文化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

  几年前,现任谯城区图书馆馆长、谯城区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队长的王丹在安徽省图书馆参加培训的时候,一次比较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无障碍电影”,突然萌生出了一个让家乡的盲人也能“看”电影的想法。经过认真训练和多方筹备,2019年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当天,谯城区图书馆联合谯城区志愿者协会,把《神笔马良》这部动画片带给了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盲生们,为他们送去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

  现场所有参与活动的人都戴上眼罩,与在场的盲人儿童一起感受他们的世界。三十分钟的电影,对于在场的每一个人而言,如同三十个小时,平日可以看到的画面,此刻只能靠想象。而那些盲人孩子们,却沉浸在故事中,一脸的幸福。所有在场的人,看到他们脸上所洋溢的幸福,无不动容。首次无障碍电影的播放,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从此,这项名为“点亮心灯传续希望”无障碍电影播放志愿服务项目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用文化滋养文明,以文化承载公益

  文化应如阳光,平等地照耀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在公共文化服务面前,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地位,所有人都是服务的对象,这既是崇高的目标,也是基本的要求。“点亮心灯传续希望”无障碍电影播放志愿服务项目,使视觉障碍者脑海中的画面充实完整,让视障孩子们也能和正常人一样感受到电影的艺术魅力。

  在“点亮心灯 传续希望”无障碍电影播放项目的持续开展中,团队志愿者内心都无法平静,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和与家人的真诚沟通后,目前已有7位志愿者带着家人一起签署了捐献眼角膜的协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更多的家庭送去“光明”。

  随着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特教学校的孩子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诸多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和支持。一些社会志愿者通过活动了解到不同孩子的家庭情况后,对残障人群及贫困家庭给予了各种帮助,为孩子甚至是孩子的家人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比如“爱心爸爸”定期带孩子们洗澡、给孩子们过集体节日和生日、天冷时给孩子们买棉衣,妇联的志愿者们帮助孩子的家人就近解决就业问题等等。

  点亮一盏心灯,传递一份希望

  4月19日,项目志愿者再次走进特教学校,为视障学生播放了电影《渠首欢歌》,是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大移民为题材创作,讲述了女大学生村干部刘晓丽在国家工程面前,知难而进、勇于担当、真情为民的感人故事。影片通过以小见大的表现形式,真实再现了移民搬迁的难忘瞬间,热情讴歌了移民干群忠诚奉献、大爱报国的精神。“电影给了我很多感触,我要立志做一个好孩子,好好学习,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自信,长大也为祖国妈妈做贡献。”放映结束后,视障学生徐帅豪感慨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为残障人群提供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各界、各级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年多来,项目志愿者为视障人群精心挑选播放了《建国大业》《雷锋的微笑》《战狼》《这一刻,我要世界看见》等电影近200部,圆了盲人朋友“看”电影的梦想,为他们送去了精神食粮,让他们更好地接触现代社会、感受文明、享受文化发展,跨越“美丽的障碍”,点亮一盏心灯,传递一份希望。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持续播放电影160余场次,受益师生超过7000人次,筹集资金为每名视障儿童购买一台盲人听书机和天猫精灵,并为他们捐赠棉衣、书包、学习用具等爱心物资,共计价值20余万元。项目在2020年被安徽省图书馆联盟评为“优秀服务案例”,2021年被亳州市文明办评为“感动药都”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典型。